
成員
社長
楊明蒼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
總編輯
李鴻瓊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
副總編輯
黃山耘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
編輯委員
洪淑苓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
孫松榮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
梅家玲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
陳佩筠 淡江大學英文系
詹閔旭 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蔡秀枝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
蔡振興 淡江大學英文系
蘇子中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 (依姓氏筆畫序)
編輯顧問
王德威 史書美 李有成 李歐梵 周英雄 周 蕾 胡耀恆 袁鶴翔 張誦聖
葉維廉 齊邦媛 廖咸浩 廖炳惠 廖朝陽 劉紹銘 羅貴祥 羅錦堂 (依姓氏筆畫序)
英文編輯
于昌民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
執行編輯
簡秀婷
關於《中外文學》
民國61年6月,《中外文學》在文學院朱立民院長、本外文系顏元叔主任和本系胡耀恆教授的主導下創刊。創刊時正值臺灣文藝界的低潮,幾個重要的純文學刊物,如《文學雜誌》、《現代文學》,先後停刊或無法定期出刊。基於對學術的關懷與文學的熱愛,更鑒於文學與國家命運的緊密關聯,本系在人力、資源都極侷限的情況下,毅然投入額外的心力,創設、經營此艱辛的文化與學術事業。《中外文學》的刊名由顏主任選定,標示本刊的內容兼容並蓄,無論中國文學、外國文學、比較文學,或是創作、翻譯,皆是關懷重點。創刊之初,《中外文學》釐定了三個工作重點:一、開闢創作專欄,刊載小說、詩歌、戲劇和散文各類作品,鼓勵文學創作、培育新興作家,最終期望偉大的中文作品能夠及早誕生;二、審慎選取與文學或文學理論相關的學術論著,以期反映我國現階段文學研究的最高水準與最新成就;三、翻譯介紹國外的文學作品,不僅追溯全球各主要文學的本源,也要掌握文學的最新動脈,以提供國人一窺世界文學全貌的機會。多年來,《中外文學》在歷任主編胡耀恆、朱炎、顏元叔、侯健、蔡源煌、吳大誠、吳宏一(中文系)、張漢良、彭鏡禧、張靜二、廖朝陽、高天恩、張惠娟、廖咸浩、吳全成、劉毓秀、馬耀民、黃宗慧、黃素卿、蔡秀枝、朱偉誠、蕭立君、廖勇超、李鴻瓊等諸位教授的領導下,致力於鼓勵實驗創新、提攜文壇新人、引介新思潮、提昇學術研究。國內外各著名大學圖書館中,巍然陳列的《中外文學》月刊及其後的季刊系列,是豐碩成果的具體呈現。於文學創作方面,值得矚目的是,林文月教授所翻譯的日本文學鉅著《源氏物語》,與王文興教授兩部震撼文壇的長篇小說《家變》與《背海的人》都是先在《中外文學》連載,而後全書出版。
創刊二十年後,為因應臺灣政治解嚴、經濟資本化、社會通俗化的時空變遷,廖咸浩教授(任期80年11月至83年5月)擔任總編輯任內,為《中外文學》進行創新改版,以期符合時代脈動與市場需求。廖總編放棄傳統的綜合性文學雜誌型態,改以專輯或專號的形式經營,每期針對特定焦點議題進行深入探討。他並建立客席主編的制度,邀請國內外學有專精的學者,協助設置專刊。在版面規劃上,廖總編將原有直排32開本,改成一般國際性學術刊物的橫排24開本。同時為順應學術研究趨勢的轉變,他將文化研究大幅引進《中外文學》,將關懷重點擴充至文化與社會範疇,並且也增加與當代臺灣相關議題的論述與評介。
83年6月至85年10月,吳全成教授擔任總編輯,任內延續上述發展方向,並且加深《中外文學》的臺灣本土轉向。
85年11月至88年7月,劉毓秀教授擔任總編輯,任內更加開發、探究臺灣女性文學與文化的題目。劉總編且數度與誠品書店合辦《中外文學》專題座談會,將期刊的觸角伸入廣泛知識份子階層與社會大眾。
88年8月至90年12月,馬耀民教授擔任總編輯,任內將封面到內容整體都更朝向學術性的方向發展與呈現。馬總編設計許多特殊的專號,為《中外文學》呈現嶄新多樣的面貌,如作家專號、地域文學專號,甚至冷僻的西方文學專號,如中古文學、中世紀文學等。《中外文學》自民國86年起,則連續四年榮獲行政院文建會頒發「優良文學雜誌獎」。
91年1月至93年7月,黃宗慧教授擔任總編輯,任內帶領《中外文學》改版為純粹刊登研究論文之學術性期刊,學術品質更為提升與統一,並於93年10月榮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頒發「優良期刊獎」。
93年8月至95年7月,黃素卿教授擔任總編輯,任內增加英文摘要的刊登,並將網頁改為中英對照,提升《中外文學》的國際能見度。
95年8月號至99年3月號,蔡秀枝教授擔任總編輯,任內將論文審查機制改為編委制,更進一步嚴格把關了學術論文的品質。《中外文學》也因應國內外學術發展與出版的專業化走向,於96年起由月刊的形式改為季刊,每年於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出刊,在形式與制度各方面都完整成為專業的學術研究期刊。
99年6月號至103年12月號,朱偉誠教授擔任總編輯,任內以嚴謹的態度控管文章品質,並開始推動《中外文學》全面電子化,以因應數位時代的來臨。朱總編並於101年6月號《中外文學》創刊四十周年之際全面改版,重新設計本刊封面與內文版面,給予《中外文學》更為專業的新面貌。
104年1月至106年12月,蕭立君教授擔任總編輯,任內不僅嚴格把關刊登之論文品質,更積極規劃具學術價值和文化意義的專輯,力求專輯出版的常態化與系列化。《中外文學》同時也針對特定議題,策畫書評、訪談、圓桌論壇或筆談等形式,讓期刊除了主要提供正式論文刊登之外,也進行不同觀點的對話、辯詰,以做為深入探究廣義文學與文化議題的管道與平台。此外,《中外文學》自106年9月號起收錄於國際資料庫「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ESCI),此新設立的資料庫為晉升A&HCI的跳板,為本刊多年來的努力帶來實質的鼓舞及肯定。
107年1月至109年7月,廖勇超教授擔任總編輯,任內除了控管論文品質、持續推動爭取A&HCI的收錄、改造期刊封面美學風格之外,另規劃數個當代前沿研究的專號,維持本期刊在思想層次與當代議題的對話與思辯。
109年8月起,李鴻瓊教授接任總編輯,將與新任編輯團隊,在前任總編與團隊所建立的基礎與方向上,持續推動《中外文學》的發展,以迎接期刊五十週年。
-
本刊已收錄於國際資料庫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 (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ESCI證明文件)、MLA Directory of Periodicals及國家圖書館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TCI)(原國科會資料庫THCI已停止建置,併入TCI)。
-
本刊已於2022年經科技部「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評比暨核心期刊收錄」評為第一級期刊,收錄為人文學核心期刊(THCI—綜合類),完整期刊收錄名單請見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之評比結果暨核心期刊收錄。
-
本刊於2017年榮獲國家圖書館「臺灣最具影響力學術資源」最具影響力人社期刊:文學學門 第一名。
-
本刊於2019年榮獲國家圖書館「臺灣學術資源影響力」知識傳播獎:文學學門期刊 第一名。
-
本刊於2020年榮獲國家圖書館「臺灣學術資源影響力」期刊長期傳播獎:歷年(近30年)總被引用數:文學學門期刊 第一名。
-
本刊於2021年榮獲國家圖書館「110年臺灣學術資源影響力發布會」頒佈之文學類「期刊資源貢獻獎」及「期刊長期傳播獎」。
-
本刊於2022年榮獲國家圖書館「111年臺灣學術資源影響力發布會」頒佈之文學類「期刊資源貢獻獎」及「期刊長期傳播獎」。
-
本刊於2023年獲國家圖書館「共建共享,九十有成——112年國圖感恩會」頒贈「期刊資源貢獻」(位列第一)感謝狀。